3.1 | 土壤容重、比重、密度及孔隙概念、类型,土壤孔隙计算方法,影响土壤孔隙的因素 | 掌握土壤容重、比重、密度及孔隙概念、类型, 土壤孔隙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土壤孔隙的因素。 |
3.2 | 土壤耕性的概念及其好坏判断,土壤耕性的影响因素和改良; | 掌握土壤耕性的概念及其好坏判断土壤耕性的影响因素和改良; |
3.3 | 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土壤肥 力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温度调节措施。 | 理解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 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土壤热量的来源, 土壤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土壤温度调节措施。 |
4 | 土壤吸附性能、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 |
4.1 | 土壤的吸附性能概念及分类,土壤胶体类型及性质,阳离子交换概念、作用,阳离子交换量及影响因素、交换性阳离子类型、有效度,盐基饱和度; | 理解土壤的吸附性能概念及分类,理解土壤胶体类型及性质,掌握阳离子交换概念、作用,阳离子交换量及影响因素、掌握交换性阳离子类型、有效度,盐基饱和度; |
4.2 | 土壤酸碱性、土壤酸化过程、土壤酸性类型、土壤碱性来源及其指标、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酸碱性的调节措施, | 土掌握壤酸碱性、土壤酸化过程、土壤酸性类型; 掌握总碱度及碱化度概念;理解土壤碱性来源及其指标;掌握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会运用土壤酸碱性的调节措施。 |
4.3 | 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土壤酸碱缓冲体系和作用 | 掌握土壤缓冲性的概念;理解土壤酸碱缓冲体系和作用 |
5 | 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对养分吸收的外界环境条件,植物营养 特性与施肥原则 | |
5.1 |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生理作用;植物的有益元素 | 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种类及生理作用;植物的有益元素的概念 |
5.2 |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形态、特点、途径,根部对离子态养分吸收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特点及解释机理;影响根系养分吸 收的外界环境条件; 叶部(根外)营养的特点,影响 叶部营养效果的因素 | 掌握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形态、特点、途径,理解根部对离子态养分吸收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特点及解释机理;掌握影响根系养分吸收的因素;掌握叶部(根外)营养的特点,影响叶部营养效果的因素 |
5.3 | 植物营养的共性和个性,植物营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综合因子作用率 | 理解植物营养的共性和个性,掌握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概念掌握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综合因子作用率的内容。 |
6 | 氮肥、磷肥、钾肥 | |
6.1 | 植物氮元素的营养作用,元素缺乏或过 多的症状,植物吸收氮素的形态;土壤中氮素的含量、来源和形态;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包括土壤氮素有效化和无效化途径;常见氮肥的种类、性质、含量、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施用肥料的利用率,合理施用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 理解植物氮元素的营养作用,掌握元 素缺乏或过多的症状,掌握植物吸收氮素的形态;掌握土壤中氮素的含量、来源和形态;掌握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包括土壤氮素有效化和无效化途径;掌握常见氮肥的种类、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施用肥料的利用率,会运用合理施肥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
6.2 | 植物磷元素的营养作用,元素缺乏或过 多的症状,植物吸收磷素的形态;土壤中磷素的含量、来源和形态;土壤中磷素的转化,包括土壤磷的释放和固定;常见磷肥的种类、性质、含量、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施用 肥料的利用率,合理施用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 了解植物磷元素的营养作用,掌握元 素缺乏或过多的症状,掌握植物吸收磷素的形态;土壤中磷素的含量、来源和形态;掌握土壤中磷素的转化,包括土壤磷的释放和固定;掌握常见磷肥的种类、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施用肥料的利用率,会合理施用及运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